广州都市报

您现在的位置: 比如县 > 比如县习俗 > 古代做官到底有多难,这是必须经历的七条坎

古代做官到底有多难,这是必须经历的七条坎

发布时间:2022/8/18 11:56:50
有效的白癜风偏方 http://pf.39.net/bdfyy/bdfal/150125/4564815.html

第四关:乡试

在一些小说里,中举中状元彷佛是很简单的事,随便一个书生就能中举当官,功成名就。但这只可能发生在小说里,中举虽然没童子试那么势利眼,毕竟只考一次,又是糊名,公平性增加许多,但是考虑到参加的秀才都是百里挑一的人物,要从中脱颖而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。我们举个例子,江南四大才子中,祝枝山年少成名,第一次参加童子试就成功成为秀才,但是考了五次才中举,文征明更惨,九次乡试都没中举,特例授官,被人看不起。

两大才子都这样,何况普通秀才,所以很多秀才就是一辈子参加乡试,花光了积蓄,依然没中举。

那么为什么中举这么吸引人呢?因为中举了就意味着你通过了国家的第一级选官考试,就意味着你可以做官了,虽然只是第一级选官考试,或者说地方性选官考试,要想做更大的官,就必须去京城参加会试,也就是国家级的选官考试。中了进士,那就可以做更大的官了。

举人和进士差别很大,简单的说,中了进士,授予官职最低一级就是知县,而举人的话,最高一级也就是知县,上升空间也完全不同,进士升迁是没有什么玻璃天花板的,官居一品乃是正常事。而举人实际上是有玻璃天花板的,像海瑞这样举人出身官居一品的几乎凤毛麟角。

所以一般中了举人之后,都会去参加会试,但是这会试并不是那么容易考中的,大概5%的成功率。比如上门提到的祝枝山,五次参加乡试中举,那时已经弘治五年,年的事了,祝枝山已经31岁。他没有直接做官,接着参加会试,考了七次,到了正德九年,年,也就是说考了22年,都53岁了,依然都没考中进士,这时候他儿子祝续反而在正德六年考上了进士。

最终祝枝山才放弃了考试,参加选官,最终成为广东兴宁知县。为啥一心要考进士,就是两者待遇差别太大,祝枝山因为名气大,家世好,所以选官能成为知县,而正常的举人选官,一般是佐贰官,就是辅佐主官的官员,比如县丞主薄之类,这要花很多精力心思才能升上去。

举个例子来说,日本算是保留封建传统比较多的地方,日本警察就分为职业组,准职业组和非职业组,所谓职业组就是通过国家1类公务员考试,起步就是警部补,(起步这已经是警察底层的顶端,已经算警察中层了。)最终都是当警察高层,警察总监之类。类比我们就是进士,准职业组就是通过国家2类公务员考试,起步是巡查部长,(相当于日本警察中倒数第三级,上面一级就是警部补。)最终能成为地方警察的高层,长这种,类比我们就是举人。而非职业组嘛,起步就是巡查,一辈子累死累活,也就是能混到警部补,(也就是职业组刚起步的职位。)能混到警部都是奇迹。这种连秀才都算不上,只能算个吏。

所以一般人要是年轻,精力财力都足够,都会选择去考一考进士,实在考不上才以举人身份参加选官。

当然,举人虽然不如进士,可是在一般老百姓中也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了,运气好的,以地方大员身份退休的可能性也有,再不济运作一下,混到知县,捞取了足够钱财,回乡做个富家翁也是不错的,古代乡绅中,人数最多的就是举人退下来的老爷,毕竟进士本来就少,而且进士有前途的大都在京城经营仕途,只有告老还乡才会回老家,乡间一般还是以举人居多。

第五关,会试

假如一切顺利,做了举人,又有上进心,就要准备会试了,也就是国家级公务员考试,上面对举人为何要考进士已经说很清楚了,这里就说说会试的情况,会试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考试,一般新进的举人,准备一年正好参加会试,会试考中的称为贡士,第一名称为会元,这时候实际上已经等于是进士身份了。但是还是要参加一场殿试。

为什么要有殿试呢?其实这就是表明身份,代表这些进士都是天子录取的,所谓天子门生,当然,因为都是天子门生,最终进士为了保有区别,还是以会试的座师作为真的老师。

殿试实际上是排个座次的考试,不是选拔考试,不会淘汰任何一个人,所以一般说会试通过就是进士了。但是呢,因为排座次也影响日后的选官,所以一般都会认真对待。

殿试结果分三甲,第三甲就是最后一批,是所谓同进士出身,虽然都是进士,因为是同进士,也有不少人因为这个身份被嘲笑。同进士的话分配官职也相对较差。二甲进士出身是进士的中坚,大多数大臣名臣其实都是二甲。而一甲只有三名,进士及第,就是传说中的状元榜眼探花,虽然待遇最好,但是人数相对较少。

我们通常说的连中三元就是说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了第一,这里面乡试第一的解元相对难度最低,毕竟一个省就有一个解元,但是会试第一的会元含金量就很高了,是全国第一,而状元因为是皇帝钦点,要看皇帝的喜好,所以时常和会元人选不同。

第六关:分配

参加科举只是第一步,说到底,参加科举的过程中都还是考生,考生并不是官员,要做官还是要等到考试结束,尘埃落定,去参加选官,也就是分配工作。

不管是举人还是进士,参加选官都要去京城吏部,在唐朝时期,选官讲究“身言书判”,相貌风度排在第一,丑八怪基本没做官的机会,到了后来,虽然明面上不讲究,实际上长相在分配上还是有关系的,长得好看或者威严得总有些优势。清朝中后期,举人不再能直接授予官职,而很多举人考不上进士,怎么办呢,清朝怕这些举人闹事,就不定时的让这些参加会试失败的举人参加大挑,这大挑就是看你的相貌,相貌好的就能授予官职。(当然,这实际上就是从严格的科举制度中走一走后门,大挑与其是看相貌,不如说看背景。)

其实真正的丑八怪和残疾基本上无法通过乡试和会试,一般在童子试,直接面对考官的时候,就被淘汰了,所以一般来说,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,所以选官还是要看背景和考试成绩。

比如说进士,一甲进士及第是肯定进翰林院的,二甲一般优秀的也会进翰林院,做给事中之类留在京城的活,三甲则通常会外放到地方做知县或者大县的县丞。

至于举人,则一般都去做佐贰官,最好的就是去知县。

官职好坏则不能一概而论,通常来说,留京肯定好于去地方任职,清流肯定好于办事官。就是在京城任职,给事中之类,虽然七品,也比地方去做一个六品官好得多,假如一个人明明应该留京却因为种种原因外放,通常会在品级上给予补偿。

而翰林院给事中这种又比其他官职好得多。

在唐宋时期,科举考试完,通常有几年的实习期,大家要在各部门实习学习,才能正式任官,也算实际上的考核期,明朝时期,京官实际上还是保留了这种做法,通常三年才能实习期满,正式任职,而地方官员虽然也有实习期,但实际上往往忽略,和每任的考核一致了。

第七关:做官

不管怎么说,经历了种种艰难,实习期也过了,正式做官了,在古代也是正式的统治阶层了,不过有上进心的总要想着办法向上爬,这向上爬的过程就看各人本事了,有拉帮结伙组成朋党上进的,有巴结皇帝上进的,有认真做事上进的,有依靠名声上进的,还有依靠军功上进的,还有靠资历上进的,都不一样,这里就不一一列举,以后再另行写文。

这里就说两个坎,第一个坎可以叫皇帝坎,或者说中央坎,怎么说呢,上面说到京官比地方官员清贵,同级别的京官就是高地方官一头,为啥呢,就是我国是中央集权,越靠近中央决策圈,越有权力,假如自己的名字能被皇帝记住,能被皇帝信任,就能得到重用,升官也快。(当然,假如说皇帝年幼,则就是辅佐大臣之类,一样都在京城核心决策圈)假如你人在外地,说不定过几天皇帝就把你忘记了,那一辈子都别想上进了。所以做官一定要想方设法留在京城,除非因为重要事务或者特殊原因离开。

这第一个坎通常好过,至少能想办法解决,第二个就难了,就是年龄关,一般来说,一个人参加科举,都不可能一帆风顺,能三十岁做官已经很不错了,要磨炼几年,和同僚上级交结,再等上面一批大佬致仕,至少要四十多了。这还是考虑一帆风顺的情况下,要是科举耽误了几年,搞不好就五十多了,所以明清都喜欢神童,为啥啊,年纪轻轻就做官了,升官的机会大啊,古代做官很看重资历的,年纪大,资历高,就算不做事也要高高供起来,十几岁就中举的往往做官都做到很大,比如杨廷和张居正都是年少中举。

所以做官最好年纪越小越好。

另外这还没完了,就算年轻,也会遇到一个问题,就是你当官好好的,突然父亲或者母亲去世了,我们中国讲究孝道,父母去世,就要辞官回家,也就是丁忧,一般三年,这一离开三年,往往回来就完全不一样了,但是不丁忧,的话,又要受到上下谴责,比如张居正就是遇到这种情况,被世人谴责,风评不好。

所以当官一定要身体好,长寿,熬得住,比如大奸臣严嵩,活了87岁,就是典型的能熬,而张居正虽然早早获得大权,才57岁就死了。

所以说到底,身体好才是第一位的啊。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biruxianzx.com/brxxs/35843.html

网站简介 | 发布优势 | 服务条款 | 隐私保护 | 广告合作 | 合作伙伴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地图

当前时间: